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:
明明心里很有想法,一张嘴就变成“呃……这个……”
白天被怼了,到晚上睡前才想起来该怎么回嘴;
想夸人,结果说出来的话听着像讽刺。
很多人都把这些问题归结为“嘴笨”,但真相可能并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:也许不是你的嘴有问题,而是你的“情绪天线”出了故障。
接下来我就带你看清嘴笨的真相。
1嘴笨真相一:情绪雷达的失灵
就像眼睛失明会看不见东西,当你的情绪失明时,你就会对自己或者别人的情绪反应迟钝。
比如:
分不清自己是生气还是委屈;
常常莫名烦躁却说不出原因;
别人都哭成狗了,你还在想“这有什么好哭的”。
举个例子:
女朋友跟你抱怨:“你每次吵架就沉默,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!”
你面无表情地回应她:“我没沉默,我只是在思考。”
但你可能已经手心出汗,内心在想自己是该解释还是道歉?如果细细感受,可能还会发现自己胃部突然发紧。其实这是身体检测到你的情绪出现波动,告诉你,你生气了或者很焦虑,但是你没有察觉。
大脑又突然弹出童年记忆——父亲对你怒吼“再顶嘴就滚出去”。
你搞不清楚自己的情绪状况,自然没办法跟女朋友精准表达,最后只能启动原始防御程序:死机,也就是沉默。
更扎心的是:当你说“我在思考”时,可能真的以为自己很理性,却忽略了自己的问题根本不在于嘴笨。
2嘴笨真相二:大脑语言的延迟
最典型的例子:
别人说了句让你不舒服的话,你明明一肚子气,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怼回去,事后洗澡时才灵感爆发。
在当时的情况下:你的情绪中枢也就是杏仁核先被点燃,这就是常说的情绪上头,而负责语言的左脑反应会慢半拍。等你语言系统终于准备好时,战场都打扫完了。
比如:
同事对你阴阳怪气:“某些人就知道在领导面前表现”。
你当下的反应可能是:僵硬微笑;
等到回家后,你反应过来:“我当时就该说‘那也比某些人背后说闲话强’啊!”
3嘴笨真相三:安全表达的封印
很多人不是不会说,而是潜意识里觉得说真话很危险,这可能来自:
童年时说真话被惩罚的记忆;
曾经表达需求遭到拒绝的创伤;
长期处于否定情绪的环境中。
这让我想到,之前看到的一个朋友的留言:
她说,她同事经常给她分零食,每次她都在心里想“我不想吃”,嘴上说的却是“谢谢,你真好”。
后来聊过她才意识到,5岁时她跟爸妈说“我不想要这个玩具”,被骂“不懂事”,这个记忆对她太深刻了,以致于长大后也没办法去拒绝别人。
事实上,很多人都在把防御误解成本性,他们说自己“内向”“嘴笨”,其实那只是长期情绪压抑后形成的保护壳。
因为害怕冲突,所以干脆不说话;
因为表达脆弱被嘲笑,所以就装冷漠;
因为需要总被忽视,所以就假装不需要。
当然,我说这些不是要大家去找原生家庭背锅,而是想让你知道:那些你以为的“天生嘴笨”,可能是某个小小的你,在过去的某个时刻,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戴上的面具。
所以下次再有人说你“不会说话”时:不要跟着别人怪自己嘴不够灵,而是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,试着拥抱ta。
上一篇: 摆脱从众心理,远离低质量合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