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资讯

清明“心理”话,允许自己难过和思念!

发布时间:2025-04-04 08:27:52 阅读:76次

【阳光心理】


清明

 

时节雨纷纷

 

对我们来说,清明节是一个缅怀先辈的传统节日。而从心理学看,亲人的离世常常是重要的客体丧失。

 

要知道,亲人的离去是无法避免的,在面对失去的爱或者依恋的对象时,我们会体会到被抛弃、孤独感、失控感、无助感等等,这是一个自然、正常的过程,

 

时间会治愈一切吗?

 

每个人对哀伤的反应强度,和哀伤反应的时间长短都不一样。有些人会大哭、有些人会麻木、有些人则会愤怒,有些人会沉默……哀伤是多样化和个人化的。

 

即便如此,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种正常的哀伤大都会减轻。但也有些人会经历病理性的哀伤——延长哀伤,在失去亲人的6个月后仍存在强烈的、持久的哀伤,还会造成生理、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,比如失眠、胃肠功能紊乱、体重减轻等躯体症状和抑郁、焦虑、内疚、愤怒、自杀意念等心理症状,以及回避与他人接触、生活角色受限、工作等社会功能受损。

 

哀伤可以疗愈吗?

 

研究认为,我们终究会与逝去的爱或者依恋对象在内心逐步分离,哀伤在心理学中也有对应的治疗方法。

 

清明节对于哀伤的疗愈有什么作用?

 

与逝者建立联结

 

   清明节,可以让我们建立与逝者的持续性和规律性的联结,使我们的哀伤通过每年一次持续性的方式进行疗愈,让我们在与家族、全国人民共同度过这个节日的同时,产生与大家的联结感,帮助我们克服孤独感,满足了我们面对哀伤重获控制感和修复孤独感的心理需求。

 

情感表达“仪式感”和“缓和”

 

    在清明节,人们通过跪拜、摆放鲜花、祭祀品等“高调”的仪式,表达对失去的哀悼。这种表达对比葬礼、忌日相对缓和,经过情感的宣泄后,人们能够重回现实生活。

 

促使丧亲者积极应对哀伤

 

    清明节恰好在春季,春天万物生长、给人以希望与生命力,象征生机与希望的心理意象,预示着迎接新生活,通过这种自然的衔接,让我们面对死亡,克服对死亡的恐惧,带着哀伤重回生活。

 

最后

 

致曾经历哀伤或处于哀伤的朋友

 

我们逝去的爱与痛

 

都不曾忘记

 

我们会用独特的方式保持联结

 

带着留下的祝福和遗憾

 

继续向前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