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笑那么开心干嘛,作业写完了吗?写作业去!”
“没看见大人正忙着吗,一点事都不懂!”
“开心也好不开心也罢,这事你都得去做!”
“就知道哭,哭有什么用,眼泪给我憋回去!”
“肯定是你哪里做得不好,同学才会欺负你!”
童年时期的情感忽视
情感忽视,是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和接纳,或被养育者忽视、回避、否认。比如,对孩子冷漠;盲目的训斥孩子在家里或学校遇到的问题;习惯性贬低及责备;限制或打断孩子的情绪表达等。
童年的情感忽视,在成年后可能表现为:无法信任他人;压力内化;变得孤僻、害怕社交;害怕被遗弃;缺乏界限和其他挑战;扭曲的自我意识等。经历过情感忽视的成年人,更有可能重复他们所遭受的忽视模式,投射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之中。
情感忽视是一种“不明显的伤害”,很难通过外在的表现来判定。许多人直到成年以后,才发现自己在情感需求方面不太对劲;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,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,甚至会为自己有情感需要感到羞耻。
情感忽视的影响
被抛弃感
如果情绪在童年时期不被父母承认,情绪总是没有父母的引导,可能会感到很困惑。在不知不觉中接收到的信息是:我的感受不重要。
在忽视情感的家庭中长大,往往会认为自己不如其他人重要。所以,自然地学会了迎合周围人的感受和需求,而不是自己的感受和需求。
比如,当我们兴致勃勃的分享学校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,而爸爸妈妈只是专注自己的事情,好像完全听不到你的声音。这一刻会感到,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在那里。
这个体验就是一种“被忽略”,甚至“被抛弃”的感觉。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很重的词汇,其实可能在成长中常有发生。
这种感觉,也可能在孩子后期的成长和发展中不断被重温,成为难以跨越的阴影和困扰。想要摆脱童年情感忽视的负面影响,往往需要付出一些努力。
情感忽视的影响
过度责任感
总是为别人付出,认为自己需要对身边的所有人和事负责。导致过度责任感或者过度讨好他人。如果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时,反而可能会感到不习惯、不舒服。
比如,如果举办了一个聚会,就需要确保每个人都玩的开心;或者有人因为其他事情不开心,就想要帮助他们过得更好;认为自己需要对这一切负责。
总是自我PUA,更关注他人,关心工作,觉得自己并不重要。会经常这样想:无论外界如何影响我,我必须时刻保持高效,并且取得成果。
由于情绪世界是未知领域,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占据想法的首位。渴望帮助别人,相信别人比自己更有价值,所以承担了大量的责任感。
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别人感到舒适、快乐、成功、健康和满足。那么,谁又会关注我们自己的舒适、快乐、成功、健康和满足呢?
情感忽视的影响
习惯忽略自己
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,习惯性忽略自己,甚至觉得自己不够好。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,远离内在的情绪世界,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以及情绪。
忽视自己的情绪,就可能会错过了解真实的自己:喜欢或不喜欢什么、兴趣是什么、自己真正的激情所在,往往视而不见。
拥有该特质的人会经常这样想: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对自己的感受很陌生,我只会确保其他人都得到照顾。
总觉得自己不够好,只有当父母承认你的感受时,你才会感到安心,但这会让你认为自己没有别人重要。
这传递出来的信息是: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很重要,但我的感受不重要。
拥有该特质的人经常会说:我没事,我很好。却错过了最重要的事:对自己负责。
情感忽视的影响
缺乏安全感
童年情感忽略的经历,容易让人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,很害怕被抛弃,缺乏安全感。在“ 我值不值得被爱(自我价值认同)”这个问题上出现困扰,成为依恋焦虑者。
常常口是心非,动不动生气、发脾气、闹分手,但都不是真心的,只是想看看对方是不是真的在乎自己,证明对方是爱自己的。
所以,会一遍遍地问对方“你爱我吗”,一旦没有得到想要的回应,就会陷入极度的不安全感中,感觉自己随时可能被抛弃,注定没人爱。
表面上似乎带着刺,常常指责别人不够好,但实际上内心都是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:怕自己不够好,怕对方不够爱自己。
看起来很“作”,但作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解决问题,而是为了满足情感需求。久而久之,通过过度激活自己的情绪,来获得他人的情感关注,形成焦虑型依恋。
上一篇: 不认清发脾气的误区,会伤人伤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