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资讯

第一次找心理咨询师,咋判断靠不靠谱?

发布时间:2025-09-20 11:44:27 阅读:6次

记者对话洛阳市阳光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、首席咨询师蒋庆伟,5个实用方法学起来

 

记者 小燕

 

“第一次约咨询,聊的时候挺舒服,但结束后又慌了——这咨询师到底专不专业啊?”最近,市民小林在后台留言,说出了很多心理咨询“小白”的困惑:想通过咨询解决问题,可自己完全没经验,既看不懂咨询师的“专业度”,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判断,总怕踩坑。

 

带着这些疑问,记者专访了拥有近20年咨询经验、同时担任首席咨询师督导师的蒋庆伟老师。蒋老师结合新手常犯的误区,总结了5个“接地气”的判断方法,不用懂专业术语,照着做就能快速筛选。

 

疑问1:“证书多就是好咨询师?”——先看“核心证”,再看“持续学”

 

“很多人一上来就问‘您有多少证’,其实证书不在多,关键看‘含金量’。”蒋庆伟老师笑着说,首先要确认咨询师是否有国家认可的核心执业证,比如2017年前颁发的“国家二级/三级心理咨询师证”(目前该考试已停,持证人仍可执业),或是现在行业内认可的“注册心理师”(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颁发)。

 

“但光有证不够,更要问‘您最近在学什么’。”蒋老师解释,心理咨询是“活到老学到老”的行业,靠谱的咨询师每年都会花时间参加培训,比如“认知行为疗法进阶课”“家庭治疗工作坊”等。如果对方说“拿到证就够了,不用再学”,反而要谨慎——就像医生要跟进新疗法一样,咨询师不更新知识,很难帮到不同的人。

 

小白操作法:咨询前直接问:“想了解下您目前持有的执业证书,以及最近半年参加过哪些专业培训呀?”如果对方能清晰说出证书名称和培训内容,基本能排除“无证上岗”的坑。

 

疑问2:“聊得开心就是靠谱?”——舒服是基础,但要看“不回避问题”

 

“有个来访者跟我说,‘咨询师特别温柔,我说啥都顺着我,可聊了3次问题没一点进展’。”蒋庆伟老师指出,很多新手会把“聊得舒服”等同于“专业”,其实“舒服”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咨询师是否能“温柔地推进问题”。

 

比如你说“我最近总跟同事吵架,特别烦”,靠谱的咨询师不会只说“别难过,你已经很棒了”,而是会进一步问:“吵架时具体发生了什么?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?”——他们会帮你梳理细节,而不是一直停留在“安慰”层面。反之,如果咨询师全程只听你说,不引导、不提问,或是总把话题绕回自己身上(比如“我之前也遇到过这种事……”),大概率是缺乏专业技巧。

 

小白操作法:第一次咨询后,问自己两个问题:1. 我说完烦恼后,咨询师有没有帮我理清一些我没注意到的细节?2. 虽然聊得舒服,但我有没有觉得“某些问题被绕开了”?如果两个答案都是“是”,可以继续;如果第二个是“是”,就要多留个心眼。

 

疑问3:“能立刻给我建议吗?”——警惕“快速给方案”,专业的会“先了解”

 

“新手最容易犯的错,就是希望咨询师‘给个办法’。”蒋庆伟老师举了个例子:有来访者一坐下就问“我老公总不回家,您说我该离婚吗?”,如果咨询师立刻说“该离”或“别离”,反而不专业——因为TA根本不了解你和老公的相处模式、矛盾根源,怎么能随便给建议?

 

“专业的咨询师会先‘摸清楚情况’,而不是急着‘解决问题’。”蒋老师说,靠谱的流程是:前1-2次咨询,咨询师会详细问你的成长经历、当下的生活状态、问题的来龙去脉,甚至会确认“你希望通过咨询达到什么目标”。就像医生要先问诊再开药,咨询师只有了解透你,后续的建议才会有用。

 

小白操作法:如果第一次咨询,咨询师没怎么问你的情况,就直接说“你这是XX问题,按我说的做就行”,赶紧止损——真正为你负责的咨询师,不会“拍脑袋给方案”。

 

疑问4:“咨询师能帮我保密吗?”——主动提“保密协议”,比说“放心”更靠谱

 

“很多人不好意思问保密的事,总觉得‘问了会显得不信任’。”蒋庆伟老师强调,保密是心理咨询的“生命线”,靠谱的咨询师会主动跟你聊“保密范围”,如果对方没提,你一定要主动问。

 

比如可以问:“咱们聊的内容,会不会告诉别人呀?有没有什么情况是不能保密的?”专业的回答会包括:“除了‘你有自杀/伤人计划’‘涉及儿童虐待’这几种法律规定必须上报的情况,其他内容我都会严格保密,连你的家人我都不会说,除非你同意。”如果对方只含糊说“放心,肯定保密”,却不解释“例外情况”,反而可能不懂保密规则。

 

小白操作法:咨询前或第一次咨询开始时,直接问保密范围。记住:能清晰说出“保密内容+例外情况”的,才是懂行的;只敢拍胸脯保证“绝对保密”的,反而要警惕。

 

疑问5:“我觉得不舒服,是我太敏感吗?”——相信“直觉”,不舒服就停

 

“最后一个方法最简单,也最管用——相信你的直觉。”蒋庆伟老师说,有个来访者曾跟她反馈:“第一次见那个咨询师,他总盯着我的手机看,还时不时打断我,我当时就觉得别扭,但又想‘是不是我太挑剔了’,硬着头皮聊了两次,结果越聊越压抑。”

 

“心理咨询是‘人和人的匹配’,没有绝对‘最好’的咨询师,只有‘最适合’你的。”蒋老师解释,如果咨询时你总觉得紧张、不自在,或是咨询师让你觉得“被评判”(比如“你这点小事算什么,别人比你惨多了”),哪怕对方证书再多、名气再大,也别勉强自己继续——就像穿鞋子,再贵的鞋不合脚,也走不了远路。

 

小白操作法:每次咨询后,花1分钟感受自己的状态:是觉得“心里轻松了点”,还是“更堵得慌”?如果连续两次都觉得不舒服,不用纠结“是不是自己的问题”,直接跟咨询师沟通(比如“我最近聊的时候有点紧张,咱们能不能调整下节奏?”),如果沟通后还是不舒服,换一位就好——专业的咨询师不会因为你“不选择TA”而生气,反而会理解“匹配很重要”。

 

最后:“别怕试错,第一次咨询也是‘筛选期’”

 

采访快结束时,蒋庆伟老师特意跟“新手们”说:“不用怕‘选错’,第一次咨询本身就是‘双向筛选’——你在判断咨询师,咨询师也在判断自己能不能帮到你。”很多人觉得“万一选差了,就是浪费钱”,其实哪怕只聊一次,只要你能通过上面5个方法排除“不靠谱的”,就是在积累经验。

 

就像小林后来跟记者说的:“按蒋老师的方法,我问了第二个咨询师‘最近的培训’和‘保密范围’,她不仅说得很清楚,还主动问我‘第一次咨询会不会紧张’,聊的时候也没急着给建议,而是帮我理清了和同事吵架的原因,现在已经聊了5次,感觉自己慢慢能控制情绪了。”

 

如果你也正在找心理咨询师,不妨试试这些方法——靠谱的咨询师,会让你觉得“被理解”,更会让你觉得“我能慢慢变好”。

下一篇: 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