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有人问我:“明明父母都很宠我,满足我的要求,身边也有很多朋友,为什么我还是感到缺爱?”其实,缺爱的人,真正缺的并不是爱。
缺爱的人,真正缺的并不是爱
的确,很多人在生活中得到了很多的关爱和照顾,父母对他们也是有求必应。但他们依然感觉到自己很缺爱,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肯定。
其实从心理学上来说,缺爱的人,本质上缺的不是关爱和支持,而是稳定清晰的自我认同感。
自我认同感是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心理学概念。自我认同感包括人的个体感、唯一感、完整感以及过去和未来的连续性。
有自我认同感的人,内心很富足,能源源不断地给自己提供能量。而失去自我认同感,就会让自己在一段时间内不能确定自己是谁,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生活的方向。
举几个好理解的例子:
比如在一些家庭中,父母虽然满足孩子的需求,但有些父母是比较强势的,从小给他们贴了弱者的标签,不断强调他们的缺点,对他们大加指责,让他们产生了“无用感”甚至是“自我否定感”。
或者一些孩子在学校,读低年级时,是好学生,被老师和同学喜欢,总是表现得很出色。但他后来换了一个学校,或者升入高年级,进入一个新环境,就没能表现得和从前一样优秀,因为这种变化没能适应,无法展现出新的优势,让他们很沮丧。
或者,当孩子感觉到父母爱的只是优秀的“我”,而失败的我被他们厌恶时,沮丧就产生了。
同样,如果一个人一旦感到自己是他人的附庸,正被他人以不喜欢的方式对待,心理上就会出现很多变化,会产生一种焦虑,感到自己的自尊被伤害了,甚至感到自己的安全没有了保障。
所以自我认同感缺失是非常可怕的,失去了自我评价体系,就会因为别人一句表扬开心半天,被别人批评一两句,就难受得要死。
但要知道,人这一生所要取悦的,只是自己本身罢了。他人的喜欢或者厌恶其实不重要。因此,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别人,而是要寻找到自我认同感。
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,自我认同感并非一旦被得到就永久保持……它一直在不断地被失去和获得。因此,我们要保持觉察,不断去获得自我认同感。
3个方法,获得自我认同感
自我认同感非常重要,那么该如何去获得呢?我认为这3点很重要。
1.将自我厌弃变成自我欣赏
建立自我认同感的前提是,意识到自我,感知到自己的情绪。因此,你要认识到,你不需要讨好所有的人,自己喜欢才是最重要的。而且你不要觉得自己不够好,反而要学会欣赏自己,发现自己的优点。
你本身就是完整的,你的存在就是价值,同样你也不是任何人的附庸,更不需要别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。
当你接受自己,并爱自己,你就能与自己建立连接,在内心建立一个坚实的避风港,无论外界多么喧嚣,你都能在这个避风港中找到平静。
这时候,你的内在就会变得强大。
2.把自我批评变成自我接纳
很多人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,所以在归因时,总是喜欢“刀刃向内”,比如一次失败,就认为自己未来会持续失败。
一次考砸了,就认为是自己笨,从这一件事否定了自己整个人。其实很可能也有外部因素,比如考题太难等等。
心理学上认为,那些将失败归因为内部的、稳定的、和整体性的个体对抑郁有易感性。所以,不要陷入反刍思维,不要过度向内求,更不要自我批评。
而是要自我接纳,我接受现实,我承认这一次没有发挥好,承认这一次表现不尽如人意,但并不意味着我能力不够,只是我没有准备好,然后积极改变。
那些优秀的人经常会自问“什么样的情绪反应对我最有利”,然后他们会调整自己的视角以实现那样的反应。先接纳,再行动,就能做到自我改变。
3.从自我麻木到自我成就
管理学大师彼得·德鲁克说:“一般人都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要求成长起来的。”很多人内心空虚,其实是没有一个目标,所以觉得价值感缺失,每一天都浑浑噩噩的。
如果是这样,不仅感到缺爱,更容易焦虑。因此,你必须要将自己从麻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,找到价值感。
核心就是你要找到自己的天赋和使命,做热爱的事情。当你做热爱的事,不仅不会累,还会让你心力强大,内心富足。这时候,你根本不需要别人的肯定,你可以自己滋养自己。
最后总结一下,缺爱的人,真正缺的不是爱,而是自我认同感。
那么,该如何提高自我认同感?那就是将自我厌弃变成自我欣赏、把自我批评变成自我接纳、 从自我麻木到自我成就。
上一篇: 节后“收心”指南,6个方法让你满血复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