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前,我的一位好友喜得贵子,她向我倾诉照顾新生儿的诸多不易,我深感理解。
她坦言自己总是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,宝宝稍有不适,她就坐立难安;宝宝晚上有一点动静,她也跟着睡不好。
于是,她对我说,她非常佩服我养娃时的松弛心态。
我跟她说,其实我也是很容易焦虑和紧绷的人。
当初生完我们家老大,我也曾陷入极度焦虑之中,每天心神不宁,满心都是担忧和不安。我这颗小心脏也经历了各种“千锤百炼”,才有如今这般从容淡定的松弛感。
随着孩子渐渐长大,我越来越体会到,曾经担忧的问题,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当我们学会用长远的目光看待孩子的成长,那些让我们烦恼的事情,在时间的长河里,不过是些小波澜。
既然如此,为何不放松一点,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此时此刻?
妈妈的松弛感,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。
今天,就跟大家聊聊松弛感妈妈的四个特质,让我们一起努力,陪伴孩子快乐成长。
01
松弛感妈妈,拒绝语言暴力
你有没有发现,当我们情绪失控时,说话往往会变得很冲?
之前我读过一本叫《生气时就看看》的书,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:“大人,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,就会无意识地想骂孩子。”
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,我忍不住笑了,觉得既好笑又真实。
这确实是很多成年人的真实写照。当大人忙得不可开交或者心烦意乱时,孩子的一点小错都会被放大,怎么看都不顺眼,忍不住就会指责他们。
比如,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杯子,或者没有按时完成作业,情绪紧绷的父母可能会脱口而出:
“你的脑子有问题吧,说这么多遍都记不住”
“就你这样,以后只能扫大街了”
“你怎么这么差劲,我太失望了”
这些话看似只是简单的抱怨,但对孩子来说,却如同一把把利刃,刺痛他们的心。
孩子只是做错了一件小事,但情绪失控的父母却如临大敌,口无遮拦地说出很多伤人的话。
孩子听到这样的话,心情会瞬间黯淡,仿佛一朵乌云飘过来,遮住了他们原本乐观快乐的心情。长此以往,孩子会变得战战兢兢,生怕自己再犯错,再次面对父母的“暴风雨”。
其实,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,他们正处于成长阶段,需要在不断的尝试和错误中学习。
不过我知道,有时候孩子调皮捣蛋起来,真的会分分钟把父母气得“七窍生烟”;怒火一旦被点燃,就忍不住会说出很多带有杀伤力的话。
但是别忘了,我们嘴里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有力量,愤怒时说出的气话,虽然能一时发泄情绪,但会在孩子心上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。
所以,当我们感到愤怒时,不妨先做做深呼吸,冷静下来,或者先离开一阵,让情绪平复下来。
在《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》里有这么一句话:“即使孩子确实有问题,需要你指引,你在气头上指引孩子也没有多大意义。这个时候不管你给出任何指引,孩子都只能感受到你的愤怒,而听不进去你想讲给他的道理。”
当我们在愤怒中时,其实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关闭的。无论我们说再多的道理,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只是我们的愤怒,而非道理本身。
所以,先处理好情绪,再去跟孩子说话,好好地说,心平气和地说;就事论事,而不是上纲上线。
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孩子本身重要,并且,很多问题也只是暂时的。在育儿路上放松一点,眼光放长远一点,让他们在爱与包容的环境中茁壮成长。
02
松弛感妈妈,不过度保护
妈妈天生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,那就是深爱自己的孩子。孩子的每一个动作、每一次欢笑或泪水,都会牵动着妈妈的心。
正是这份爱,让妈妈对孩子充满了担忧,生怕他们遇到任何不好的事情,于是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他们。
生活中,我们常常听到妈妈们这样唠叨:
“不要爬树,这样很危险”
“不要跑太快,会摔倒的”
“多吃一点,不然会饿的”
“快过来喝水,不然会渴的”。
这些话语充满了妈妈对孩子的爱和关心,这是妈妈的天性,孩子的确需要被这般用心呵护;但养育,是一个不断放手的过程。
如果要说当妈后,最大的心态变化是什么,我觉得是心变大了。对于一些小事情,我不再过度担心,不会过度保护孩子;而是愿意放手让他们去尝试,尊重他们的成长节奏,尊重他们的喜好。
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他们有自己的感知能力,有自己的兴趣爱好,也有面对问题的本能反应。过多的焦虑和保护,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永远需要被保护,永远长不大。
妈妈的爱,应该是给予孩子力量,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强壮、更成熟、更稳重的人,而不是用过度的保护束缚他们的成长。
我们既要爱孩子,也要信任孩子,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。在关键时刻,推他们一把,让他们能够飞得更高,走得更远。
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在爱与自由中茁壮成长,成为独立而有担当的人。
03
松弛感妈妈,会真正接纳
父母都希望孩子优秀,这种期望在无形中会转化为对孩子的严要求,这本身无可厚非,因为有目标才有进步。
然而,问题在于,这些要求往往掺杂了我们自身的期待和想象。
比如,我们期待男孩应该是坚韧勇敢、不轻易哭泣、敢于担当;期待女孩文静淑女、乖巧懂事、有礼貌。
但孩子的成长并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模板进行。每个孩子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,他们带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、优点和不足来到这个世界。
父母的心胸需要更加宽广,停止雕刻“完美小孩”模板,妄想将孩子打造成自己期待的样子。
孩子不一定会长成我们所设想的样子,但他们有权按着自己的方式成长。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接纳他们原本的样子。例如不要逼迫一个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开朗,因为这会让他们感到痛苦,甚至否定自己。
松弛感的妈妈懂得完全接纳孩子,包括他们身上的不足和我们不喜欢的部分,因为这些也是他们的一部分。强行改变孩子,不仅难以实现,更是对他们的一种否定。
真正的接纳,是尊重孩子的独特性,理解他们的个性,支持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。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在爱与接纳的环境中,找到自我价值,自信地走向未来。
04
松弛感妈妈,拒绝苦情文化
成为妈妈后,确实会面临诸多牺牲与付出,生活中也难免会有诸多无奈与身不由己的时刻。然而,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将自己的辛苦挂在嘴边,频繁地向孩子诉苦:
“都是因为你,爸爸妈妈过得这么辛苦。”
“生你养你之后,我老了很多,身体也变差了。”
“为了照顾你,我牺牲了我的工作。”
“都是因为你,我的生活少了很多快乐。”
父母说这些话到底是为了什么呢?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?还是希望他们更懂事?亦或是为了让他们更听话?
其实,在这种隐形压力下,孩子不一定会学会感恩,只会陷入深深的不配感。
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够好,觉得自己是个累赘,不值得被爱,不值得被善待,不值得爸爸妈妈对他好。
让孩子在愧疚感中长大,这无疑会使他们在成长路上,背负沉重的心理包袱。
我想对孩子说,妈妈虽然很辛苦,但这并不是因为有了你。相反,正因为你的出现,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惊喜与幸福。
妈妈生活中的艰难和辛苦,是我自己的课题,与你无关;我因为爱你,所以为你千千万万遍,所以你并没有亏欠我什么。
我是一个成年人,这是我的选择,我为这些选择负责,同时也承担这些选择所带来的后果。
说白了,成年人的生活都不容易,即便不生孩子,也会有其他的痛苦和压力。有了孩子,生活确实会有一些辛苦和挑战,但这跟孩子并没有关系 。
所以,妈妈们停止对孩子卖惨,有什么苦楚就自己消化吧,把苦水倒在孩子身上,多少是有点不应该了。
父母要成为给孩子遮风挡雨的人,而不是将暴风雨带到他们身上的人。
好好地爱孩子,让他们始终坚信,他们值得被爱,值得更多人的爱,值得更多人对他好。
生活确实有很多艰难和挑战,但我希望孩子知道,家,是一个避风港。
无论何时回到这个港湾,他们都能完全地放松下来,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和接纳。
妈妈们放松一点,孩子也会成长得更快乐。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焦虑,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,与孩子一同成长。
上一篇: 学会祛魅后,心态会变得更加稳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