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资讯

为什么人们开始厌倦讨论「原生家庭」了?
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5:40:59 阅读:9次

现如今,人们对「原生家庭」概念开始表现出反感甚至厌恶,并非因为这个心理学概念本身,而是因为它被严重地泛化、简化、甚至武器化,从而引发了一场文化上的反弹。

 

01从专业术语变成流行标签

 

原生家庭 FOOFamily of Origin)是一个严肃的临床心理学概念,它通常被应用于治疗情境中,用来帮助成年个体或家庭理解自己行为模式、情感反应的深层根源。它的核心是「理解与自我成长」。

 

但当它进入大众舆论后,过程被简化了。首先,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被简化为「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错」。这忽略了个体韧性、社会影响、同伴关系等其他重要因素。这种「决定论」很容易让人感到绝望和无助,仿佛人如何都无法挣脱过去的枷锁。其次,这个概念的核心也从理解变成了指责。「原生家庭」的初衷是理解「为何我是我」,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。但现在它常常被用作对父母进行指责和定罪的工具。这偏离了疗愈的初衷,变成了家庭内部的情感对抗。


02原生家庭成为一种防御武器

 

当任何个人失败或性格缺陷都可以用「原生家庭创伤」来解释时,这个概念就成了一种防御武器。

 

虽然这些分析可能部分正确,但如果只停留在抱怨和归因阶段,而不采取任何行动,它就只是一种「心理上的逃避行为」,是一种对「放弃主观能动性」的主动表态。

 

实际上,据我们在咨询室中多年与来访工作的经验,主动走进咨询室的来访已经意识到:「借口不能帮助我走出困境。我想知道,我能为自己做些什么。」

 

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很多讨论原生家庭的人,习惯于从现代社会的视角去审视父母那一代人。

 

但是,我们的父母大多成长于物质匮乏、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的年代。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生存,而非精细化的情感抚养。用今天的「科学育儿」「心理健康」标准去衡量几十年前的行为,其实是一种「时空错位」的苛责。

 

父母也是他们原生家庭的产物,可能也在无意识地重复某种模式。他们并非「主观故意的加害者」,而是同样有创伤和局限性的「普通人」。有成果的讨论不能离开这一层面的理解。

 

03「打破轮回」疗愈自我

 

网络时代,平台算法偏爱简单、极端、有冲突的内容。「原生家庭」这个极易引发强烈共鸣和争论的话题,就成了「流量密码」。

 

随之而来的便是焦虑与对立。算法会不断给你推送类似内容,让你感觉全世界的人都深受其害,从而放大焦虑,并强化「父母是敌人」的认知,加剧家庭内部的矛盾。

 

其中还出现了很多有一些心理学基础,但没有严格临床心理伦理受训背景的发布者,他们的观点往往是不严谨、不全面的,这就加剧了公众对于原生家庭概念的误解。

 

对于那些真正遭受过严重家庭忽视、虐待(如身体虐待、性虐待、情感忽视)的人来说,「原生家庭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,可以帮助他们疗愈自我。

 

但当这个概念被滥用,真正严重的创伤反而被「稀释和模糊」了。这可能导致公众对心理创伤的敏感度下降,甚至对真正的受害者产生「你们是不是太矫情了」的误解。

 

原生家庭是否能决定我们的人生,取决于我们是否主动、积极、全面的理解原生家庭,并身体力行地为自己负责。

 

健康的趋势是去认识原生家庭的影响,「打破轮回」,而非继承受害者的身份。从「都是原生家庭的错」走向「我理解我的由来,因此我更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」。这才是这个概念本该拥有的积极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