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人父母后,我们总有那么多 “说不清道不明” 的情绪,悄悄冒出来。有人说 “当爸妈要坚强”,也有人劝 “别太情绪化,会影响孩子”,可越压抑,越容易在某个瞬间爆发。
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: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,它只是被活埋了,日后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。
其实,比起 “控制情绪”,我们更该学的是 “读懂情绪”,那些让你纠结的悲伤、焦虑、愤怒,从来不是 “麻烦”,而是帮你和孩子更亲近的 “桥梁”。
先别急着 “压情绪”,这 4 个误区很多家长都踩过。
01误区一:“我道理都懂,怎么还会生气?”
朋友小林曾吐槽:“明明知道孩子打翻牛奶不是故意的,可看到满地狼藉,还是忍不住拔高声音。”
事后她特别自责:“我怎么连这点情绪都控制不了?”
其实,情绪从来不是 “靠讲道理就能压下去” 的,就像孩子突然冲向车辆来往的马路时,你不会先思考 “该不该害怕”,而是本能地冲过去,因为情绪源于身体的本能反应,比大脑的逻辑思考更快。
下次再被情绪 “冲昏头” 时,不如先停 10 秒,看看自己身体的反应:呼吸是不是变得急促?肩膀有没有绷紧......
02误区二:“别想了就不焦虑”
儿子刚上幼儿园时,张姐每天都要扒着围栏看半小时:“总担心他会不会被欺负,会不会吃不饱。”
家人劝她 “别想那么多”,可她越克制,越忍不住胡思乱想,甚至失眠。
很多人以为 “回避焦虑” 就能躲过去,比如刷手机转移注意力,或是强迫自己 “不想就没事”,但焦虑就像弹簧,你越压,它反弹得越猛。
不如试着跟自己 “聊聊天”:“我现在担心的是孩子不适应,还是怕自己没做好妈妈?”
当你把焦虑 “说出来”,它就没那么可怕了。
03误区三:“愤怒是坏情绪,我不能生气”
“我居然对孩子发脾气了,我不是个好妈妈。” 这是很多家长愤怒后的想法。
但其实,愤怒本身不是坏情绪,它只是在告诉你——你的边界被触碰了。
比如孩子总打断你打电话,你感到愤怒,不是因为孩子 不听话,而可能是你需要一点不被打扰的时间;这时不用急着道歉,而是跟孩子说:“妈妈现在在打电话,等 5 分钟后,我们再一起玩好不好?”
你看,愤怒也能变成教孩子 “懂边界” 的机会。
04误区四:“要是哭了,会不会变抑郁?”
女儿上初中后,李哥发现她越来越少跟自己撒娇,反而总躲在房间里跟朋友聊天。他偷偷难过了好几天,却不敢跟家人说:“怕别人说我矫情,更怕自己陷在悲伤里走不出来。”
可悲伤不是洪水猛兽,它只是在提醒你有些美好在慢慢变化,就像孩子长大离开家,悲伤是因为你珍惜和他相处的时光。
下次感到难过时,不妨抱抱自己:“我现在有点想孩子小时候了,没关系,这很正常。”
接纳悲伤,反而能帮你更快走出来。读懂自己的情绪,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。
当你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情绪, 比如跟孩子说 “妈妈现在有点累,需要先休息 10 分钟”,孩子也会学着接纳自己的情绪;当你不把 “悲伤”“愤怒” 当成 “坏东西”,孩子也不会因为 “怕犯错” 而隐藏自己。
为人父母,我们不需要做完美的情绪管理者,只需要做 愿意倾听情绪的人,当你能读懂自己的情绪,孩子也会跟着学会 “理解自己、理解别人”,这才是家庭教育里最珍贵的礼物。
05写在最后
养育孩子的过程,也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。那些让你纠结的情绪,不是 “绊脚石”,而是帮你更懂自己、更懂孩子的 “钥匙”。
下次再被情绪困住时,不妨停下来:看看它在告诉你什么,陪陪那个 “有点难过、有点焦虑” 的自己。
你会发现,当你和自己的情绪和解时,孩子也会悄悄跟着长大。
上一篇: 为什么人们开始厌倦讨论「原生家庭」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