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恋型人格障碍(NPD),不是简单的“自恋”或“自私”,而是一种复杂的、根植于脆弱自我的人格障碍。是一个深不见底、永远无法被填满的空洞。这个空洞里,住着一个对关注极度饥渴的“巨婴”。它永远张着大嘴,绝望贪婪地索求着外界的养分,以维持它那虚假却脆弱的自我形象。
“关注”是他们的“氧气”,无论是正面关注还是负面关注。
NPD赖以生存的养分,就是他人的关注。对于正常人来说,外界的“关注”只是人际互动中的一部分,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。但对于NPD患者来说,外界的“关注”就是他们维持生命的“氧气”,没有了“关注”,他们就无法存活下去。
因此,他们在生活中,总是想方设法吸引外界注意。他们必须要成为人群的焦点,谈话的中心,决策的拍板者。他们最渴望的当然是赞美、钦佩和崇拜。可是,当他们无法获得正面关注时,便会退而求其次,负面的关注,争吵、批评、怜悯,甚至他人的痛苦也能被他们转化为扭曲的养分。
如果你试图通过讲道理来反驳他们的荒谬观点,对他们而言,这就是一种“关注”。你的愤怒、你的沮丧、你为此投入的巨大情绪能量,都成了滋养那个巨婴的养分。对他们来说,“被憎恨”都远比“被忽视”要好得多。因为,忽视意味着他们不存在,那是他们心底最深的恐惧。
NPD“饥饿”的根源,是那个从未被真正看见的婴儿。
这个“巨婴”的产生,要溯源到早年的养育环境。
一个人的“健康自我”形成,需要养育者(主要是母亲)能够“看见”并读懂婴儿的真实需求。当婴儿哭泣,母亲能准确解读他是饿了、冷了,还是需要拥抱,并及时给予恰当回应。这个过程,会让婴儿感受到:“我的需求是合理的,我是被爱的,我是存在的。”
而NPD患者的早期经历往往是两种极端:
一种是被过度忽视。他们的真实情感和需求从未被看见,以至于成年之后,那个内在的婴儿长期处于“饥饿”状态。
另一种是过度且有条件的溺爱。他们的行为,无论对错,都会受到夸张的赞美。同时他们的养育者爱的并非他们本身,而是他们带来的价值感(如聪明、漂亮)。
这两种情况都会阻碍那个真实、稳固的自我形成。
于是,成年后,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“假我”。一个全能的、完美的、高人一等的自我形象。
这个“假我”,需要外界持续不断的关注来支撑,以掩盖背后那个惊恐、匮乏、一无是处的“巨婴”。
同时,他们也无法接受外界不经意的质疑、批评和忽视。这些,都像一块石头砸向他们。这些,也会立刻引发巨婴最原始的恐慌和暴怒。
这也是许多NPD身边的受害者永远不清楚自己是如何惹怒对方的根本原因。
NPD的索取是无止境的,同时他们也一直在“物化”他人。
由于内心的空洞永远填不满,所以NPD对外界的索取也是无止境的。
他们处理任何一种关系,都是带有目的性的。他们不会将他人视为拥有独立情感和需求的人,而是视为他们的“血包”和“工具”。
很多人一开始会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魅力、光环被吸引,一旦你被他们吸引,就必然被他们选中成为“血包”。
但很快,你就会发现,无论自己付出多少关注、赞美和真诚,都无法满足对方。一旦你因疲惫而减少关注,或开始表达自己的需求时,NPD就会感到被背叛,他们就会通过贬低、冷暴力的方式来惩罚你。然后毫不留情地“抛弃”你去寻找新的“血包”。
他们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平等的“我们”,只有“我”和“我的工具人们”。
NPD身边的人,往往是被他们持续消耗,甚至榨干,最终伤痕累累,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。NPD自己也被自己困在阴暗逼仄的牢笼里,毕竟他们没有“自我”,更没有“自我认可”,必须通过外界的认可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。可怜、可悲,又可恨。
认识到NPD的内心,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其行为动机,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。但请不要试图去拯救他们,他们只会把你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。
如果你识别出身边的NPD,不要犹豫,跑。
上一篇: 金秋十月,“阳光”正好|“请你来唠嗑”开放日活动,一场温暖的心灵聚会圆满落幕